大太平洋垃圾带似乎不是一个理想的地址,但沿海生物在离家数千英里的漂浮垃圾堆上茁壮成长。
史密森尼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484种海洋生物生活在从环流中回收的塑料制品上,其中80%自然生活在海岸。
这些生物从类似虾的小型甲壳类动物,到软体动物和珊瑚,现在正在垃圾带上繁殖,它们漂浮在洋流带来的塑料碎片上。
专家们认为,它们可能代表着一个全新的生态位,他们将其称为“新海洋生物”,意思是“新的公海生物”。
研究小组在《自然生态与进化》杂志上发表文章,得出结论:“塑料圈现在可能为沿海物种向公海扩张提供了非凡的新机会。”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环境和漂浮的塑料栖息地显然适合沿海物种。
“历史上可用的漂流材料的缺乏限制了沿海物种在公海的殖民,而不是像以前假设的生理或生态限制。”
大太平洋垃圾带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塑料堆积区,位于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亚之间,像一碗混浊的汤,里面混杂着渔具和鞋子等较大的物品。
能够在塑料碎片上繁殖的物种
众所周知,海洋物种会搭乘由漂浮的植被、木头或浮石组成的天然木筏,经常被发现被冲到遥远的海岸。但天然木筏往往很快分解,限制了动物从家中传播。
然而,塑料在分解成微塑料之前可以存活几十年,为迁徙物种提供了一艘耐用的船。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生物也在塑料上旅行,但不知道这些长寿的浮岛是否会为通常生活在陆地附近的生物形成新的栖息地。
为了找到答案,研究小组从垃圾带收集了塑料瓶、浮标、水桶、水壶和板条箱等105件物品,并在10件碎片中发现了7件沿海生物。
在塑料上漂流的沿海物种的数量是正常生活在公海物种的三倍多。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表明,起源于海岸的物种能够在塑料碎片上生存和繁殖,这些塑料碎片可能在几年里已经传播了数千英里。
该团队现在呼吁在海洋中塑料聚集的其他区域进行更多的研究,看看其他沿海动物是否也在繁殖。